云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Kaiyun·(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作为全球领先的玻璃制造企业,云开中国持续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助力节能环保发展。

千年东台:以“智改数转网联”重塑制造业基因

日期:2025-07-08 浏览: 

  “到车间考察时的那种震撼,不亚于第一次见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阵仗!”江苏省东台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以下简称“东台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激动地向记者描述。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他刚刚从江苏润云纺织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润云纺织”)的智能车间考察回来,指关节似乎还带着触碰过新型织机留下的轻微震颤。

  6月26日至27日,中国工业报社“2025寻找新质生产力领跑者案例”调研组一行赴江苏省东台市调研,围绕当地传统制造业如何转型升级进行了深入采访。

  好奇于该负责人的描述,记者满怀期待地走进润云纺织智能车间,“震撼”一词瞬间被具象化——仿佛进入了一个科技版的“仙女织坊”。只见7000台织机如钢铁森林般整齐排列,高频振动的轰鸣声如千军万马奔腾。自动化织机如天宫织女手中的银梭,以每秒数十次的频率在经纬间飞舞,丝线流转如银河倾泻,机械的韵律竟演绎出“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的当代意境。

  车间中央的控制台上,数字大屏跳动着实时数据:生产效率达到99.8%,产品合格率100%。润云纺织总经理李昌立抚摸着正在自动换梭的织机介绍:“20天时间,润云纺织布匹的生产量可绕地球赤道一圈。七年前,润云纺织一名挡车工最多可操控24台设备,现在一人最多可挡150台设备,是当前行业水平的三倍。”他的白衬衫袖口纤尘不染,与记者印象中纺织厂负责人满手油污的形象大相径庭。

  这种“震撼”的变化并非孤例,在东台市,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企业正通过数智化转型实现“老树发新芽”。

千年东台:以“智改数转网联”重塑制造业基因(图1)

  目前,东台市已有17家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磊达集团2200兆帕超高强度钢丝等一批“东台智造”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从范公堤畔的智能工厂到串场河边的数字车间,千年盐垦文化与现代工业文明在这里交相辉映,奏响了一曲传统与创新交融的华美乐章。

  近年来,东台市聚焦重点行业,出台专项措施,实施焕新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东台市传统产业现有规上工业企业344家,占规上企业数的41.5%,2024年实现开票销售324.5亿元,占规上工业开票销售的29%。

  东台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以来,东台市本级兑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奖励资金达3.75亿元,惠及636家企业;争取省“智改数转网联”诊断资金799.2万元,为东台市746家规上企业开展了免费诊断。

  东台市实施项目攻坚行动,近五年全市累计实施盐城市重大工业项目312个,累计完成投资超1500亿元,其中近四成项目投资在传统产业领域。

  “十四五”以来,东台市锚定“对标长三角先进地区、瞄准百强县第一方阵”总目标,坚持产业强市奋斗指向,积极推动制造业发展方式转变、动能转换和质态提升,连续三年被江苏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全省推进高质量发展先进县(市、区),获评省制造业“智改数转”成效明显地区;跻身全国百强县第34位,较“十三五”末前进11位。

  “东台市持续推进《东台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以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支持骨干企业抢抓超长期特别国债、制造业贷款贴息机遇,大规模实施设备更新,技术改造投资增幅保持两位数增长。坚持创新发展不动摇,鼓励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省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等,开发一批引领性、标志性产品,力争实现制造业创新中心‘零突破’。”东台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向中国工业报介绍,目前东台市累计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8家。

  在政策东风的强劲吹拂下,东台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故事正在一个个企业车间生动上演。作为东台产业强市战略的标杆案例,江苏磊达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磊达集团”)的成长轨迹恰是这座城市制造业蝶变的缩影。

  在东台磊达钢帘线有限公司(磊达集团下属全资子公司,以下简称“磊达钢帘线”)车间,湿拉机轰鸣声中,800万元新上的智能生产线万吨/年——这家曾拆掉砖瓦厂转型水泥厂、又跨界进军钢帘线的企业,用“壮士断腕”式的百亿技改投入,诠释着东台企业家“敢破敢立”的决心。

  “集团进军钢帘线产业,依托智能化改造和先进技术,生产高强度、高精度的钢帘线产品,成为国内重要子午线轮胎骨架材料供应商。”磊达集团党委副书记韩恒桂介绍说。

  通过意大利进口中频炉的精准控温,以及独创的热处理工艺,直径5.5毫米的盘条被拉伸成仅有0.9毫米却具备2200兆帕抗拉强度的胎圈钢丝。这种用于高端轮胎骨架的关键材料,正成为磊达钢帘线征战国际市场的新利器。

  “通过持续优化热处理工艺和镀层技术,我们实现了质的飞跃。”磊达集团钢帘线公司副经理徐伟站在高速运转的生产线旁,指着正在加工的钢丝介绍道。

  目前,企业胎圈钢丝年产能已突破10万吨大关,日均稳定发货量达100吨。把一米宽的市场做到百米深。从钢帘线、镀锌钢丝、胶管钢丝、钢纤维到如今的胎圈钢丝,磊达钢帘线通过持续技改创新,产品版图不断扩张。

  “磊达集团作为民营企业,多年来一直是东台市工业企业的一面旗帜。”东台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今年前四个月,磊达钢帘线%,新投产的胎圈钢丝产品贡献了半壁江山。这款产品已成功打入国际一线轮胎品牌供应链。

  在高端制造领域,东台企业的转型升级呈现百花齐放之势。以中玻特种玻璃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台中玻”)为代表的建材企业同样在高端化赛道上加速奔跑。

  走进东台中玻的智能化车间,东台中玻管理总监王兴亚告诉记者,这些生产线采用了先进的自动化技术和智能化设备,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大幅提升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2022到2023年,公司投资5亿元开展节能技改工作,目前已改造完毕并投入使用。现拥有长三角地区唯一一条在线TCO(TransparentConductiveOxide)玻璃(表面镀有透明导电氧化物薄膜的导电玻璃)产线、一条高端节能玻璃产线及一条高附加值离线镀膜节能玻璃产线,升级后主要产品由原先的普通建筑用玻璃升级为超白TCO导电膜玻璃、冷链展示节能玻璃、电加温玻璃、优质离线镀膜基片等高附加值节能型产品。公司成为长三角地区极具竞争力的玻璃企业,全国最大的单体镀膜玻璃生产基地。”王兴亚介绍说。

  王兴亚表示,绿色转型升级后的新产品广受好评,再加之紧邻全国家用电器生产中心的苏南和浙北的区位优势,目前已为多家知名家电企业提供配套的优质原片产品。此外,目前东台中玻正与国内“轨道交通玻璃全国单项冠军示范企业”铁锚玻璃深入合作,联合开发交通高端安全玻璃市场。

  东台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正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长远,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抓落实。”重点围绕高端化发展构建‘三高’支撑体系:高标准打造创新平台,加快建设长三角(东台)新材料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高强度培育高端项目,重点支持磊达钢帘线、中玻TCO玻璃等产品向国际产业链高端攀升;高水平建设人才高地,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对引进的顶尖人才团队最高给予2000万元资助。通过政策引导、要素保障、服务优化“三位一体”推进机制,确保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突破60%,培育形成三个百亿级高端制造产业集群。

  “目前,东台市已有17家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磊达集团2200兆帕超高强度钢丝等一批‘东台智造’产品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东台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向中国工业报介绍说。

  从千年盐垦到现代智造,东台以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续写着“三相”治水般的产业治理新篇。正如当地企业家所言:“政府的政策就像‘三相堤’,既为我们挡住风险浪潮,又灌溉出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从北宋范仲淹“筑堤治水”的开拓精神,到近代张謇“实业救国”的创新实践,再到数字经济浪潮涌动的今天,东台在制造业领域掀起了一场“智改数转网联”的深刻变革。

  从顶层设计来看,东台市将“工业强市”置于十大重点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的首位。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每年推进实施百家重点智能化改造项目等工程,目标是在三年内实现东台市规上企业“智改数转网联”、新上项目应用数字技术和智能装备全覆盖、信息基础设施持续完善。东台通过这一系统规划,为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构建了清晰的路线图。

  在政策扶持上,东台市制定了“制造业20条”“智改数转网联6条”政策,将“智改数转网联”纳入东台市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奖励专项资金扶持补助范围。真金白银的投入,为企业的转型注入了强大动力。

  云开(Kaiyun)

  截至目前,“智改数转网联”诊断实现规上企业全覆盖,超80%的规上工业企业已实施“智改数转网联”项目,全市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制造设备数控化率分别超70%、80%。五家企业入选国家5G工厂名录,累计创成省级以上各类示范企业162家,经济开发区创成2023年度省“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2024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规模突破400亿元。

  “为了让更多企业顺利实现‘智改数转网联’,东台市一方面积极引入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等国内一流团队,为全市规上工业企业进行免费诊断,通过‘诊改’结合,引导企业科学转型;另一方面,大力加强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智能工厂等标杆示范创建,发挥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全面铺开。”东台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东台市把推进“数字赋能”作为引导传统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方向,“一企一档”形成个性化诊断报告,以“小步快跑”方式有序推进企业生产换线、设备换芯、机器换人。

  “纺织行业是东台市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近年来,我们把推进‘数智赋能’作为引导纺织行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方向。”东台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他举例说,围绕工业互联网赋能,东台市支持润云纺织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上下游企业制造协同、生产优化、产品交易等。

  “润云纺织每年保持研发投入占比不低于5%,迭代升级核心部件,优化数智物联网系统,淘汰老旧设备全部采用伺服电机,控制单位能耗用电量下降30%。”李昌立告诉记者,智能化升级改造后,用工减少70%,每米面料成本下降0.15元,订单交付周期缩短40%。自研的海弘装备穿经控制系统引擎,能有效代替15个工人完成相关工序,填补目前国内空白。成为全球最大的“涤塔夫”面料生产基地。

  “就像先祖们用范公堤驯服海潮,我们用数据流驯服了生产流。”李昌立解释说。

  “通常像润云纺织这样规模的企业,工人至少要1500人,而润云纺织目前员工数全部加起来才500人。机台运转率、单人看机台数、单机日产量等均为同行业最高水平。”李昌立骄傲地说道。

  无独有偶,在江苏东强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强公司”)车间入口的巨幅电子屏实时跳动着生产数据:能耗曲线、设备状态、订单进度一目了然。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只有不断突破,才能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东强公司党委第一书记王子纯感慨道。

  “自2022年投入200多万元实施MES(生产管理系统)后,东强公司实现了车间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化管理。该系统通过实时采集生产数据,优化排产计划并动态调整资源分配,使车间管理效率提升30%以上。”东强电缆常务副总吴荣美告诉记者。

  在智能化设备更新方面,2023年东强公司投入1380万元更新淘汰550台套高耗能设备,2024年再投入822万元更新17台套设备,显著提升生产效率和绿色生产能力。

  “目前,东强公司专注于高性能特种电缆的研发与生产,产品广泛应用于铁路、地铁、船舶及电力等领域。”吴荣美表示。

  记者了解到,东台市加快设备改造升级。持续出台专项政策,引导企业通过大规模设备更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2012年以来累计兑现奖补资金超12亿元,参与企业超1500家,更新设备超4万台(套),撬动设备投资超500亿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强有力支持。近年来,东台市委、市政府对企业数智化建设高度重视,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东台市工信局领导多次深入车间指导,帮助企业精准匹配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并协助申报数字化改造补贴。”吴荣美告诉记者。

  从千年盐垦到现代智造,东台以久久为功的战略定力,续写着“三相”治水般的产业治理新篇。正如当地企业家所言:“政府的政策就像‘三相堤’,既为我们挡住风险浪潮,又灌溉出高质量发展的沃土。”

  东台市政府“像治水一样治产”的系统思维: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赋能,推动高耗能行业向绿色低碳转型,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2023年,东台市重点用能企业单位产值能耗同比下降5.2%,绿色制造示范企业数量位居盐城市首位,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绿色答卷”。

  东台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东台市锚定绿色化,让传统产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新标杆。

  东台市强化综合治理。严禁钢铁、水泥、铸造、焦化、平板玻璃等产能过剩行业及纺织、造纸等高耗水行业项目新增产能;严控小建材、小冶炼、小塑料、小家具等项目的单纯扩能,坚决杜绝“两高一低”项目。聚焦化工、砖瓦、铸造等重点领域,引导低质低效企业关停退出。2017年以来,累计关停化工企业28家,砖瓦企业23家,改造提升铸造企业34家。

  同时,推进绿色制造。东台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建材行业是东台市能耗大户,仅磊达集团、东台中玻两家建材企业用电量就占工业用电量的7%。近年来,东台市建立绿色工厂培育库,完成19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诊断。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两家,省级绿色工厂五家。全面开展企业工艺技术装备、能源利用效率、能源管理体系诊断,鼓励实施节能降碳及绿色改造项目,提升能效管理水平。东台经济开发区创成国家级绿色园区。东台中玻获批国家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

  “东台中玻始终坚定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为支撑,攻坚转型升级和新品研发,是全国最大的单体镀膜玻璃生产基地。”东台中玻生产处副处长成栋说道。

  成栋介绍,东台中玻的离线Low-E深加工线,利用浮法线生产原片生产高附加值节能镀膜产品,有效降低产品产值能耗。企业目前三条生产线满负荷生产,相关主要耗能设备改造为一级或变频技术设备,熔窑为超低能耗熔窑。浮法一线在国内首次大规模应用电助熔装置以降低能耗。产线兆瓦光伏屋顶发电系统。此外,东台中玻对原有低效能的变压器、电动机等高耗能设备进行了升级替换,大力开展节能降碳合理化活动。东台中玻成为盐城市域第一家、平板玻璃行业首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及盐城市唯一一家国家高耗能行业能效“领跑者”。

  这样的绿色转型标杆在东台并非个例。2022年磊达集团投资12亿元,计划三年内对12台水泥磨和两座新型干法窑进行节能改造,目前10台水泥磨已完成改造,改造后吨水泥综合电耗下降8-10度,吨水泥综合成本下降25.8元。今年,磊达集团已完成技改投入超3亿元,企业年可节电1.2亿度,增效超2.3亿元;磊达集团自2000年以来,技改累计投入超100亿元,实施千万元以上技改项目超30个,水泥产量翻75倍,达1000万吨;集团销售翻78.8倍,达115亿元,排名全国制造业500强第476位,在江苏名列第77位。

  此外,作为纺织龙头企业,润云纺织不仅在技术上追求智能化,更在发展理念上践行绿色发展。车间内,巨大的通风系统和空气净化设备正在高效运转,确保车间内的空气质量达到环保标准。李昌立自豪地介绍:“我们采用了先进的节能减排技术,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和设备升级,大幅降低了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在润云纺织车间的屋顶,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为工厂提供了部分清洁能源,展现了企业对可持续发展的坚定承诺。新上1200台织机正在调试,绿色智能印染中心以及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加速推进。

  绿色转型的浪潮正在东台制造业全面铺开。吴荣美对记者说:“2022年东强电缆还建成6MW光伏电站,年发电量700万度,减排二氧化碳5000吨,符合绿色工厂的要求,并在2023年获得国家级绿色工厂称号。”

  在大力推动绿色化转型,节能降碳的同时,东台市政府还积极构建优质企业梯度培育格局,形成覆盖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业链龙头企业的梯度体系。推动传统产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定期向中小企业发布大企业(集团)融通需求,促进传统制造模式向“产品+服务”“制造+服务”等模式转变,扩大“东台制造”知名度和影响力。

  千年前,范仲淹在此修筑捍海堰,筑起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丰碑;千年后,东台市政府以同样“为民谋利”的担当,筑起新时代的“智改数转堤坝”,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保驾护航。百年前,张謇在东台开挖河道、兴建闸坝,为的是“驯服海潮”;百年后,东台企业家们正以“数智浪潮”重塑产业版图。

  这种跨越时空的呼应,恰如发绣大师丁崇政手中的双面异色绣:一面是“范公堤”上文脉绵长,一面是“黑灯工厂”里代码闪烁——东台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密码,或许就藏在这“以古砺今”的东方智慧里。

  新闻热线电话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 广告招商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