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开中国股份有限公司-Kaiyun·(官方网站)

新闻动态
作为全球领先的玻璃制造企业,云开中国持续推动行业技术升级,助力节能环保发展。

共建新时代“好房子”

日期:2025-07-15 浏览: 

  

共建新时代“好房子”(图1)

  住房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百姓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建设“好房子”强调从高度、温度、湿度、净度、亮度等各个维度来提升居住体验。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以绿色低碳的方式提升居住品质?本报特别邀请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会长倪江波,共同探讨新时代“好房子”的建设之道。

  中国建设报: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标准规范,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从立标准、强科技、抓项目三个方面来抓好落Kaiyun中国实。在绿色低碳节能方面,如何落实这些举措?

  倪江波:“好房子”的标准是安全、舒适、绿色、智慧。其中,“绿色”聚焦从绿色、低碳、节能方面发力。而高度、温度、湿度、净度等“好房子”性能要求,对应“舒适”维度的标准。这些是老百姓可感知、提升获得感的关键,也是我们推进工作的重点。

  从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的“立标准、强科技、抓项目”三方面来看,我认为推进路径应该如下:

  在“抓项目”上,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受住房城乡建设部委托开展“绿色低碳四好案例”工作,经过广泛征集、专家评审,将推出示范案例,以项目实践引领“好房子”建设。同时,推进高水平绿色节能降碳工程示范,依据国家标准,制定了近零能耗建筑评价标准、零碳建筑测评标准、绿色建筑预评价标准,并配套相关管理办法。目前,超低能耗、近零能耗、零能耗建筑测评面积已超900万平方米,部分地区将其纳入北方清洁取暖等政策优惠范畴,通过规模化项目推动政策目标的实现。

  在“立标准”上,协会在国家相应标准基础上,为上述测评制度制定配套评价标准,根据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制定了相应的标准。同时,编制了建筑产品碳足迹、碳减排、建筑围护结构、用能设备等相关标准。通过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及团体标准深化,细化和补充国家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在“强科技”上,“双碳”时期的建筑节能与传统模式差异显著。一方面,节能要求更高,对建筑的围护结构门窗的节能保温要求更高;另一方面,用能结构和用能方式发生变化,建筑从过去的“用能者”转变为“可再生能源载体”(如屋顶光伏等)。为实现可再生能源最大化应用,需配套储能、微电网、区域能源站等技术,推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传统能源耦合应用。此外,长江中下游地区、夏热冬冷地区的采暖需求,也需要新的能源、新的技术来支撑。

  倪江波:绿色建筑指在建筑全生命周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高效的使用空间,实现与环境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这也与“好房子”的要求高度契合。

  中国建筑节能协会编制的《绿色建筑符合性评估标准》团体标准,是在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和落地,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符合性评估工作。

  在标准应用层面,协会正依据标准来推进工作,例如绿色建筑的设计标识已按规定取消,因为设计的落实是从竣工、运行角度去做评价。从行业协会角度出发,结合在超低能耗、低碳建筑领域的成熟测评经验,在各方提议下,制定了绿色建筑预评价,其效力等同于符合性评估中的设计标识。

  为确保评测质量,我们选择得到市场监管部门认可、具备CNAS(实验室认可)或CMA(中国计量认证)资质的检测机构。流程上,测评机构完成测评并提交结果后,我们会另行委托一家测评机构进行“背靠背”复核,确保高质量测评结果。这一制度已获多地认可,成为政策优惠、财政补贴的重要依据。

  中国建设报:5月起施行的《住宅项目规范》明确,新建住宅建筑层高不低于3米。这一标准对百姓居住体验有何改善?

  倪江波:国家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与全面绿色转型,要求城乡建设及建筑领域同步推进全面绿色转型。绿色作为发展的底色,需与行业业务深度融合,成为新时期绿色低碳转型大背景下行业形态的核心特征。这种转型体现在建筑领域,便是对“好房子”的舒适化要求。相关绿色建筑标准、建筑节能标准及建筑低碳标准中,均包含对舒适性的明确规定。

  “好房子”的概念不仅限于良好的功能与合理的空间布局,更须具备优良的性能,即“好功能”与“好性能”的统一。

  关于“好性能”,“高度、温度、湿度、净度、亮度”等作为舒适性能的基本要求。其中,《住宅项目规范》对新时期住宅高度作出明确要求,空间的增大,能显著提升居住舒适度,避免压抑感。但空间体积的增加可能导致现有建筑能耗上升,对此,需通过落实更高水平的节能降碳标准(如推广超低能耗建筑)来解决,实现空间扩大与能耗下降的双赢。

  温度与湿度,这是建筑节能标准的基本规定,明确了夏季、冬季室内空间的温度及湿度范围,是保障人体热舒适度的基础要求。

  净度作为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及符合性评估标准的核心要求,需满足空气质量相关指标。例如,住宅主要空间新风量需达每人每小时30立方米;绿色建筑标准则对氨、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的含量设定了明确限值。这些要求的落地,需依赖绿色建材的推广、检测技术的进步及现场管理的科学化。

  采光度是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的重要考量因素,要强调自然采光,通过优化门窗设计、采用光导管等技术减少人工照明,兼顾节能与舒适。

  综上所述,新时期“好房子”的舒适性指标,需在绿色低碳转型的框架下统筹推进,这些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量化指标,既是绿色低碳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居住获得感的关键所在。

  倪江波:建筑能耗中,采暖和空调制冷方面的能耗,占整个建筑能耗的1/4甚至更多,降低这部分能耗主要依靠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性能,包括墙、门窗、屋顶地面等,户与户之间的分户墙、楼板也需采取隔热措施。

  当前,《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已提高了新建建筑节能标准:北方地区居住建筑要达到节能率75%,南方为65%,公共建筑节能为72%,到2030年还将进一步提升。同时,超低能耗、零碳、低碳建筑的规模化发展,对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也在创新相关技术手段,让建筑能耗更好地实现不增反降。

  中国建设报:净度、亮度、温度等都有指标规范,有哪些新技术或新措施能对这些“度”进行更精确的调控和提升?

  倪江波:以净度(空气质量)为例,一方面要通过绿色建材来推动,另一方面需要加大房间新风量,可以采用新风一体机来解决。

  亮度则依赖门窗技术创新(玻璃的透光性、太阳得热系数、遮阳系数等),这些技术已有一定基础且在不断发展。当前,我国制造业发达,只要有合适的应用场景和市场环境,技术发展不成问题。

  国家正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通过政策法律法规调整市场环境,引导绿色建筑消费、推广绿色建材、提高建筑寿命(如大开间建筑技术便于改造)等。

  中国建设报:渗漏和开裂一直是人们头疼和关心的问题,有哪些新工艺、新产品可以解决这方面问题?

  建筑节能领域中,外保温材料年限长易开裂,若不及时处理,会导致空鼓甚至脱落,高层住宅尤其需要重视。第一,要保证施工质量。第二,要及时发现。当前无人机遥感等技术可及时发现开裂、空鼓,便于维修。

  未来,要针对建筑特点,研发使用寿命长、更绿色的新材料和新工艺。例如免拆模保温材料(防火等级达A级、强度高)、夹心保温等技术已在推广,需加快应用。

  中国建设报:目前有哪些技术和材料已经被广泛应用到建筑隔声领域?《住宅项目规范》发布后,为这方面的技术研发带来哪些变化?

  倪江波:隔声是“好房子”舒适性的重要组成,《住宅项目规范》提高了隔声要求,这与节能降碳息息相关。

  节能需要楼上楼下间进行保温隔热处理,其保温材料本身可兼顾隔声功能,同时也可与装配式建造方式统筹考虑。

  当前,隔声技术较为成熟,如在楼板基底加聚苯板或聚氨酯板等保温材料,用改性橡胶垫支撑柱,再做保护层,可有效降低撞击声;隔声涂料也在推广发展。新标准提升了隔声要求,将推动技术创新更活跃,材料和设计要求更高,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也会引领协会会员单位加强技术创新。

  倪江波:从绿色低碳节能角度,需依据建筑绿色化改造标准,重点解决围护结构保温差、门窗气密性不足等问题。

  首先是结构。老房子普遍空间小、结构老化,采取装配式技术进行加固,同时通过数字化设计优化室内布局。

  其次是管线。老房管线多埋于墙体内,管线老化需要置换,可换成铜管、聚丙烯等材料。

  除此之外,还需要结合地域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如北方地区侧重保温改造,南方地区加强隔热处理。

  倪江波:全屋智能的核心技术包括短距离无线通信、物联网、人工智能,这些技术可实现家居设备的智能联动,且与绿色低碳深度融合。

  在应用场景方面,通过智能调控灯光亮度、遮阳窗帘,减少人工照明与空调能耗等。这些场景既提升居住便捷性,又推动用能绿色化。

  从绿色建材到低碳建筑,每一项创新都在为老百姓创造更舒适更健康的居住环境。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推动,相信“好房子”会成为更多家庭的标配,越来越多的人居住得更安心、更舒心、更放心。

  当下,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推进“好房子”建设等,已成为行业积极实践的核心方向,在此背景下,致力于打造数据驱动型住宅开发服务平台的贝好家,依托大数据和AI算法,以及线上线下的客户触达能力,推出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er,从消费者到制造者)产品定位方案,助力开发商、业主方等合作伙伴打造更适销对路的高品质住宅。

  如何通过科技创新,以绿色低碳的方式提升居住品质?本报特别邀请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会长倪江波,共同探讨新时代“好房子”的建设之道。

  当大唐浪漫诗仙李白挥洒乐府《蜀道难》1200多年之后,在古蜀国故地成都平原一个叫“三星堆”的地方,忽然有了惊天发现:一大批骇世惊俗的青铜、金银、玉石、象牙等文物喷薄而出,让此前缥缈流传于神话、只言片语于史籍之中的古蜀国,渐渐撩开了神秘的面纱。

  去年四季度房地产“一揽子”政策落地后,房地产市场出现了积极变化,今年以来政策效果仍在延续。今年上半年有关部门继续释放政策利好,并在去库存、扩需求、新模式等方面落地具体支持举措,地方政府也不断优化政策,促进住房需求释放。根据中指监测,上半年全国有约170省市(县)出台政策超340条,政策频次保持较高水平。

  2025年上半年我国房地产市场运行平稳。根据行业研究机构的数据显示,全国二手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持续增长,价格相对平稳。全国土地市场成交单价和溢价率有所回升,各项成交指标均在持续释放积极的行业趋稳信号。

  2025年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浙江省宁波市作为浙东抗战的重要战场,以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顽强的抗争精神,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理念引领城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