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欣欣向荣,株洲高质量发展“枝繁叶茂”。本报推出系列报道,梳理半年经济工作亮点,记录各地发挥优势、各展所长,干字当头、奋勇争先。
从泗汾的阡陌纵横、均楚的茶垄叠翠,到嘉树炻瓷漂洋过海、白兔潭花炮惊艳绽放,再到官庄风景如画、沩山游人如织……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与传统优势,瓷城大地一个个特色小镇深耕细作,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共同成就县域经济的繁荣。
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宏大叙事中,醴陵坚持“一镇一特”,激活镇域经济的发展潜能,绘就了一幅产业繁荣、活力四溢的发展新图景。
6月9日,市委书记曹慧泉在醴陵调研时,勉励醴陵坚持走好差异化、特色化产业发展的路子,把“一镇一特”做成醴陵特色。
7月18日,明月镇云岩社区,烈日下的田野里,鲜红的玻璃椒挂满枝头,椒香四溢。
7月开始,该镇5700亩玻璃椒喜迎丰收,预计总产量超445万公斤,较去年增产11.2%。
种植户贺运兵种了3亩玻璃椒,他盘算着,“今年风调雨顺,亩产预计能增150公斤。保守估计,一亩收入8000元。”
明月镇种植醴陵玻璃椒有百余年历史。其玻璃椒品相独特、风味绝佳,价格是普通辣椒的数倍。2018年,醴陵玻璃椒获评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后,该镇成立联村党委复兴品牌,推行统一标准、品牌、收购、销售、包装、定价的“六统一”模式,并发展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如今,小小玻璃椒年产值逾2.5亿元。
农,天下之本。醴陵立足农业根基,更以创新思维改变传统农业面貌,念好“田”字经,舞活产业链,力促特色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7月上旬,泗汾镇早稻开镰。该镇2.4万余亩耕地由种粮大户承包,农机设备一应俱全。通过抱团发展、资源共享,传统农业注入先进理念与技术,粮食亩产连创新高,不仅破解了“谁来种地”难题,更大大降低了生产经营成本。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该镇以工业化思维抓农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与仓储,着力改变“只卖谷不卖米”、缺乏粮食品牌的局面,提升农业价值链和效益链。
板杉镇则依托平坦地势、丰富水系的自然禀赋,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和生态循环农业示范中心,重点发展精品茶油、绿色蔬果、生态养殖、优质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同时,以“吕夫子”农业品牌为引领,有效带动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增长。
7月11日,醴陵市召开农村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建设工作推进会,这说明,打通农产品上行、工业品下达通道,解决农村寄递物流“最后一公里”问题破解在即。
4月21日,第19届国际烟花论坛和首届湖南(醴陵)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在醴陵开幕。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政企代表、行业专家齐聚一堂,共襄花炮产业高质量发展。
“千年醴花 绽放世界”主题焰火展演“科富之夜”震撼上演——高达200米的“黄金树”在夜空璀璨倾泻,尽显“醴花”非凡魅力。
从风靡市场的“加特林”“水母”,到承办贵州、广西等地大型焰火展演,再到定制婚庆、告白主题烟花秀,地处李畋镇的湖南科富烟花集团有限公司不仅卖产品,更卖创意与文化体验。公司拥有全国首条烟花爆竹自动化生产示范线条生产线亿元。
坚持制造强市、产业强城,锚定“高端向新、数字赋智、绿色低碳、融合聚变”目标。近年来,醴陵全面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目光聚焦浦口镇,该镇汇聚6家电瓷企业,诞生了“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醴陵首家“中国造隐形冠军”——华鑫电瓷,“浦口造”空心瓷绝缘子攀上了“电力珠峰”。今年1-5月,其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8%。
再看东富镇,东富工业园里旗滨玻璃、阳东电瓷、中盐红四方等龙头企业林立,通过“一企建一园、一园带多企”模式,玻璃、电力电瓷电器等“园中园”蓬勃发展。旗滨玻璃一条600米长的浮法玻璃生产线,工人寥寥无几,将效率做到极致。
醴陵南部的船湾镇职业服装产业,经过40余年风雨兼程,实现了华丽转身:从一家集体手工业作坊,发展为总产值51.24亿元的庞大产业集群;从一个作坊、一条街到一个专业园区,再到产、城、人深度融合发展的“中国职业服装名镇”,成为继陶瓷、花炮之后醴陵的第三张闪亮产业名片。
享有“中国酒容器之乡”美誉的孙家湾镇,九成村民就近就业。湖南银和瓷业有限公司是辖区的产业标杆,生产陶瓷酒瓶,成为泸州老窖、习酒等高端白酒品牌的稳定合作伙伴。这里上线G陶瓷自动检测生产线,AI慧眼替代人工目检,一年节约质检成本300万元,成为产业智能化升级的典范。
青山叠翠,流水鸣琴。走进“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沩山村,沩山水库碧波荡漾,绿树掩映的村庄如诗如画,人文与生态在此交融,勾勒出令人沉醉的“诗与远方”。
被誉为“小南京”的沩山,不仅风光旖旎,更沉淀着厚重的陶瓷工业遗产。当地提质升级镇容村貌,依托醴陵窑、沩山湖等核心资源,建设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沩山豆腐、糯米饭等美食IP,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如今,访古窑、品美食、赏美景的游客络绎不绝,越来越多的村民在家门口走上了小康路。
当前,旅游市场可谓火得一塌糊涂,各地“花式整活”。醴陵深谙山水洲城之韵,坚持以文化铸魂、旅游赋能,推动非遗、美食等与文旅深度融合,打造热门目的地,激活消费新场景,构建“以文塑旅、以旅兴农、以产富民”的现代产业新格局。
石亭镇马蹄年产量超250万公斤,“石亭马蹄”品牌响亮。连续两届马蹄节的成功举办,让小镇“出圈”,搅热了乡村文旅;枫林镇深挖耿飚、宋时轮等革命先辈故里的红色资源,打造“重走长征路”研学基地、党员教培基地,形成红、绿、古三色交织的丰富体验。
炎夏催热“清凉经济”,深藏大山的官庄镇迎来热闹景象:袁溪谷溯溪清凉畅快,官庄水库畔帐篷天幕星罗棋布,“到官庄避暑”广刷屏朋友圈。村民喜笑颜开:家门口的红薯、蔬菜都成了抢手货!
据统计,2024年,醴陵17次登上央视,跃居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第48位。“来醴陵捡瓷器”线万人次来醴陵“捡瓷”“淘瓷”。去年累计接待游客1102.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7.3亿元。
在“一镇一特”产业发展路子指引下,醴陵各镇以“气质”定广度,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游则游,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强劲的产业动能,为县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增添百花齐放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