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节能服务主要内容包括建筑节能工程服务、建筑节能软件配套、绿色装配式建筑、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建筑节能服务与建筑类型深度适配,针对不同场景需求提供差异化方案:公共建筑侧重系统性节能,依托建筑节能工程服务改造中央空调、照明等高耗能系统,结合BIPV建筑光伏一体化降低电力依赖,并利用节能软件配套实现能耗实时监测与智能调控,满足大型场馆、办公楼等连续运行需求。住宅建筑聚焦居住舒适度与成本平衡,绿色装配式建筑提升围护结构气密性,节能窗、夹层玻璃等技术减少热损失;BIPV与屋顶结合实现家庭发电自用,供热节能系统优化地源热泵等设备效率,软件配套辅助用户行为节能。工业建筑强调生产流程适配,建筑节能工程服务需定制高温车间隔热、厂房通风等方案,节能软件配套接入生产线管理能效,绿色装配式建筑缩短建造周期,BIPV覆盖大面积厂房屋顶,兼顾遮阳与清洁能源供应,实现生产与节能协同。
住宅建筑节能需求特征主要涵盖多方面。保温隔热方面,借助高性能门窗如low-E中空玻璃与热通道幕墙,降低制冷制热能耗;自然采光与通风上,优化建筑朝向和布局以最大化采光、减少照明需求,通过良好通风设计减少空调使用;可再生能源利用领域,集成光伏系统和地源热泵等设备,像二者结合可覆盖超80%能源需求;节能设备与系统方面,使用EnergyStar认证高效设备提升能效;水资源管理中,配置雨水收集和灰水循环系统减少市政供水需求;智能控制技术领域,应用AIoT智慧控制系统,通过传感器网络和机器学习算法实现能耗动态优化。2018-2023年,中国住宅建筑的开发投资规模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2023年的投资规模降至83820亿元。2024年住宅投资76040亿元,下降10.5%。
从政策发展历程来看,不同时期政策侧重点不同。“十二五”时期的政策主要是推动新建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全国覆盖,重点发展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启动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制度,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项目,初步形成建筑节能法规框架,但市场化机制仍待完善。到了“十三五”时期的政策特征是强化绿色建筑规模化发展,提出城镇新建建筑中绿色建筑占比目标。深化超低能耗建筑试点,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体系。实施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建立重点城市建筑能耗监测平台。首次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纳入国家能源革命战略,推动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应用。“十四五”时期政策聚焦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行动,明确建筑全生命周期降碳路径。推行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标准,扩大既有建筑节能改造范围至公共机构与老旧小区。
从省市发展规划来看,目前有具体的规划的是浙江省,计划到2027年底,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500万平方米以上。内蒙古计划到2025年,新建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面积超过30万平方米。四川计划到2025年,新增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面积600万平方米以上等;安徽计划到2025年,全省新建民用建筑能效较2020年提升30%。中国建筑节能行业部分省市建筑节能行业发展目标解读如下: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建筑节能产业发展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