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里的机器轰鸣,实验室里的灯火通明,市场前沿的开拓进取……在交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处处跃动着民营企业实干兴业的蓬勃气象。而这份昂扬向上的发展活力,离不开交城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坚实支撑。
紧扣吕梁市委经济工作会提出的“二十件大事要事”,交城县行动迅速,精准发力,严格兑现、落实《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同时,积极组织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倾听心声,共谋发展。交城县委统战部、县工商联等部门积极响应会议精神,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协同发力,举措扎实,吹响了政企同心、共促发展的集结号。
此刻,我们把目光投向这些活力奔涌的市场主角,讲述他们的创业故事,记录他们的发展强音,展现他们的责任担当,共同感受奋进中的交城因民企力量而愈发蓬勃的发展脉动。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式施行和省、市、县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密集落地,民营企业发展信心持续增强、活力不断激发。乘着政策的东风,山西利虎集团青耀技术玻璃有限公司正以创新谋发展,以实干筑根基,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风口,书写着交城民企的“拔节”故事。
山西利虎集团青耀技术玻璃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山西利虎玻璃集团下属子公司,专注于汽车及轨道交通安全玻璃的研发与生产。目前公司拥有980名员工,年产能达400万套汽车玻璃和10万㎡轨道交通玻璃,作为国内主要的汽车玻璃配套供应商,近年来凭借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已荣获山西省智能制造示范企业等荣誉。
走进企业生产车间,自动化设备高效运转,一块块玻璃在机械臂的精准操作下,经过切割、打磨等多道工序,变身为性能卓越的汽车玻璃和轨道交通安全玻璃;而在另一侧的研发中心,技术人员正专注地进行新产品测试和优化,“生产+研发”双线并行的场景,勾勒出企业稳健发展的图景。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我们始终坚持以创新谋发展,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山西利虎集团青耀技术玻璃有限公司工艺技术部部长荀建维介绍,以公司研发的调光玻璃为例,其可根据外界光线自动调节透明度——不通电呈雾状,通电则变透明,广泛应用于高端汽车和智能建筑领域,市场前景广阔。
近年来,该公司在科技创新领域成果丰硕,不仅成功研发出氛围天窗、HUD玻璃等高端产品,满足了市场多样化需求,更通过这些创新成果提升了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此外,企业在经营模式和产品布局上也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优化: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市场份额、加强品牌建设;提升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推进汽车玻璃轻量化……一系列举措让企业市场份额不断扩大,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近年来,公司确立了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生态发展的战略目标。”山西利虎集团青耀技术玻璃有限公司总经理耿磊表示,企业正加大汽车玻璃、新能源玻璃及其他高附加值深加工玻璃的生产比重,“通过发展玻璃深加工延伸产业链,自用消化主业产能,打造新主业,形成新的市场竞争优势。”
同时,政策支持也为企业发展添了“加速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民营经济促进法》的施行,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我们注入强劲动力。”耿磊提到,法律中对企业创新的鼓励、保障民营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金融支持等条款,都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面向未来,利虎青耀已有清晰规划:以技术创新为核心驱动,扩大汽车玻璃年产能,拓展新能源玻璃等领域;同时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布局就业帮扶车间,吸纳周边村镇劳动力,在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助力乡村振兴中持续发力。
从创新驱动到政策护航,从转型升级到行业引领,利虎青耀的发展之路,不仅展现了政策赋能下民营企业迸发的活力与潜力,更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交城样板”。张佩琴
过去,焦化产业常与高能耗、高排放挂钩。如今,金桃园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凭借技术创新与产业链延伸,为这一传统行业铺就了绿色发展新路径。
金桃园煤焦化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2年,是一家以焦炭生产、化产回收及深加工、旅游开发为主业,涵盖原煤开采、煤炭洗选等领域的大型民营企业。近年来,公司紧抓发展机遇,强化技术革新,推动产品迭代升级与资源回收综合利用。2021年启动的焦炉尾气综合利用项目正加紧建设,建成后将完善循环经济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
“我们投资5.3亿元的焦炉尾气综合利用项目已近尾声,预计8月底联动试车。投产后每年可将焦炉尾气转化为18万吨液氨,既减少污染,又增加产值。”该公司合成氨项目负责人杜有根介绍道。
合成氨作为基础化工产品,是众多下游产业的“源头活水”,能带动下游产业延链补链。同时,公司通过系统化技术创新,构建起绿色低碳焦化产业链。其焦炉采用2×65孔ZHJL5552D捣固焦炉,配套干熄焦余热利用热电联产系统,实现污染物全过程管控。烟气脱硫脱硝采用高温SCR脱硝+余热回收+干法钙基脱硫+布袋除尘工艺,稳定达到超低排放标准且危废零产生。
“我们的目标是实现全价值链净零排放,从源头减碳到末端治理,每一步都精益求精。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降低能耗、提升能效,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同时,积极引入绿色金融支持,推动可持续发展,力争在行业内率先实现碳中和,树立绿色发展标杆。”公司厂长雷占斌表示。
从“黑色”到“绿色”的转型,离不开技术团队的支撑。配煤研发团队优化原料配比,使入炉煤成本降低5%;化产车间里,焦油、粗苯等副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效率持续提升。如今,企业年营收稳定在20亿元以上,近五年纳税2.12亿元,成为吕梁民营经济的标杆。
品牌升级,责任为先。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金桃园将社会责任融入发展基因。800余名员工中,本地用工占比超90%;新项目投产后,将新增约300个就业岗位。同时,公司每年作为热源供应企业,保障着当地百姓的冬季供暖安全。
“近年来,上级对民营企业发展高度重视,从政策出台、入企服务到法律援助,都给予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大信心与动力。”公司总经理杨伟伟说,下一步,公司将进一步延伸焦化产业链,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精细化、绿色化迈进,把政策红利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为全县经济发展贡献更大力量。裴文慧
交城义望铁合金节能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17年8月,专注于铁合金废渣资源化利用与新型建材装备开发。作为国家级绿色工厂、生态环境部绩效A级企业,其自主研发的“矿棉无机纤维板”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公司以创新驱动为核心竞争力,在循环经济领域领跑行业,走出可持续发展之路。
走进板线车间,机械轰鸣声不断,工人穿梭其间,机械臂精准起落,一道道看似简单而实则蕴含复杂工艺的程序,将冶炼产生的液态废渣做成耐高温、无污染的建筑材料,年产量近9万吨。
“首先,把液态废渣倾入我们自主创新研制的电炉,在1400—1450℃的高温熔炉里千锤百炼,让废渣化为纤细丝缕;接着是集棉工序,将零散的纤维聚拢,而后固化成型,赋予其稳定形态;最后切割打磨,使其规格统一。这样一来,原本污染环境的废渣,就变成了能用于建筑行业的优质环保材料,不仅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生产效率也比传统工艺提升了30%。”板线车间车间主任郭殿晖介绍道。
2014年,公司“液态炉渣直接制取矿渣棉工艺技术”获得了冶金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国内首家以铁合金废渣热装生产矿棉企业。目前,公司年处理冶炼废渣达30万吨,直接利用熔融状态废渣,省掉了固体矿渣熔化工序,大大减少了能源投入和污染排放。
“与传统生产工艺相比,新工艺使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62%,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降幅超90%,真正意义上实现了义铁建材板块的绿色、低碳、节能、环保运行。”公司副总经理张旭东表示, 公司已通过CNAS认证,实现了多个国家和地区互认,有力保障了产品质量的可靠性。
对质量的极致追求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2024年,公司建成投产了国内第一条热态渣再利用年产10万吨无机纤维密度板材项目,实现全产业链“吃干榨净”的循环经济模式,创新性地将废渣转化效率提升至98% 以上,彻底改写了传统工业固废处理的技术瓶颈,进一步推动了全产业链循环经济模式落地。
凭借在废渣资源化利用技术与循环经济模式上的持续创新和深耕,交城义望铁合金公司于2023年获评山西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扶持。公司还积极与北京工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推进“液态锰渣制造矿物棉技术提升研究”和“矿棉熔体实时流量视觉识别与自动控制”等项目。通过在冶炼工艺中引入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能源使用的精准调节,进一步提升了矿棉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从各个方面扶持企业发展。比如,去年在县工商联的推动帮助下,我们公司被评为山西省民营瞪羚企业,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公司创新发展的认可,更是对我们技术实力的‘信任背书’,使我们更容易获得政策倾斜,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公司总经理康俊奇说,下一步,公司将牢牢把握政策机遇,加大对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力度,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进一步巩固公司在循环经济领域的优势,为全县经济绿色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梁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