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金三银四”传统需求窗口期,国内浮法玻璃现货市场呈现短时间企稳回升态势。截至4月24日,全国浮法玻璃周均价报1279元/吨,环比上涨3.88元/吨,结束了此前连续两周的小幅回调趋势,沙河5mm大板现金价也维持在1160-1170元/吨间。最新华北、东北、西南地区领涨,西南地区因云南产线冷修导致供应收缩,价格环比上涨0.8%至1260元/吨,而华东、华中、华南等主销区价格以稳为主,区域间供需节奏有所分化。此轮现货企稳的核心驱动来自供应端收缩与中游补库的共振。近期河北德金六线吨日熔点火复产,但曲靖海生润二线吨日熔冷修。全国周产量110.58万吨,环比微降0.32%。需求端虽未出现爆发式增长,但中游经销商及期现商在低价区间集中补货,推动华北等地产销率阶段性显著提升,市场情绪短期回暖。
4月以来,浮法玻璃产销数据呈现阶段性回升,但背后隐藏的结构性矛盾使得回升持续性面临考验。周均开工率75.85%,环比微增0.19%,但产能利用率78.78%,环比下降0.25%,显示企业开工意愿仍有支撑,但实际生产效率因产线冷修、改产等因素有所下滑。全国周产量110.58万吨,环比下降0.32%,延续了3月以来的小幅减产趋势,供应端主动收缩成为短期产销平衡的关键。产销率的变动存在明显变动,以华北、湖北为例,四月上旬产销率先回升,但在中旬后又出现了明显的回落,直至下旬才有再度上升,华东、华南等地区产销没有明显的波动,既没有200%的爆单,也没有50%的冷情,地区间需求分化明显,不过有一个共同点即是下游刚需性的补库与安全库存天数的维持。下游深加工环节呈现“冰火两重天”,华南、东北等地部分企业订单量环比增加,而华东、华中多数企业反馈订单量与3月持平,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这种区域性差异导致原片企业销售策略分化:供应紧张地区试探性提价,库存压力较大地区则通过价格松动促进出货,市场成交呈现“高弹性、低趋势”特征。从需求端核心变量看,房地产竣工周期虽在政策支持下缓慢修复,但新房配套玻璃需求增量有限,存量市场竞争加剧。汽车玻璃受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拉动,需求韧性较强,但占浮法玻璃总需求比例不足20%,难以支撑整体回暖。此外,即将到来的五一小长假使得下游加工厂普遍存在放假预期,采购周期缩短,以3-5天的刚需补库为主,缺乏中长期订单支撑。产业调研显示,近八成深加工企业对5月订单预期持谨慎态度,仅10%计划增加原片库存,进一步印证产销回升的阶段性特征。
截至4月24日,全国浮法玻璃厂家库存6547.33万重箱,环比增加0.61%,结束了此前连续两周的去库趋势,库存天数升至29.4天,显示产业库存周期可能再度转向累积。分区域看,最新华北、华东、华中库存环比分别增加3.86%、1.47%、1.61%,主因中游补库后阶段性观望;西南、西北因供应收缩及刚需消化,库存环比下降1.8%、3%,区域分化加剧。库存转向累积的压力来自供需两端的错配。供应端,尽管4月下旬曲靖海生润二线吨,但河北德金六线吨/日产能,短期内供应收缩幅度有限。展望5月,目前计划内仅有一条600吨/日产线计划放水冷修,而前期点火产线陆续出玻璃,预计产量环比持平或微增。需求端,下游加工厂在“五一”假期前以消化现有订单为主,60%的企业表示假期期间仅维持最低采购量,节后复工初期订单衔接存在真空期。原片企业既要应对供应端的产能释放,又要承受需求端的阶段性停滞,尤其华北、华东等库存高位区域,企业为避免假期累库,可能采取“以价换量”策略,进一步压制价格上行空间。从季节性规律看,5-6月通常是玻璃库存季节性累积期,2023年、2024年同期库存环比增幅均超2%。当前产业库存同比增加9.25%,处于近三年同期高位,且社会库存因前期补货有所提升,进一步挤占原片企业的库存缓冲空间。若5月终端需求未能超预期回暖,库存累积速度可能加快,进一步压制市场看涨情绪。
库存或再度转向累积清洁煤制气改造的优势在于性价比突出。相较于天然气采购价约3元/立方米看,煤制气成本可控制在1.8-2.2元/立方米,吨玻璃燃料成本降低80-100元。2025年以来,河北、山东等地已有3条产线完成煤制气改造,预计下半年改造产能将增加20%,带动行业煤制气使用比例从35%提升至40%。此外,煤炭价格中枢下移进一步强化成本优势:4月动力煤均价环比下降5%,而天然气价格受国际局势影响维持高位,燃料价差扩大至1.2元/立方米以上,煤制气的成本竞争力持续凸显。然而,改造进程面临双重约束,政策层面,环保要求趋严使得煤制气配套的脱硫、脱硝设备投入增加,单条产线万元,中小企业资金压力较大;技术层面,煤制气热值稳定性不及天然气,可能影响玻璃质量,需配套窑炉工艺优化,技术门槛较高。从行业格局看,龙头企业凭借资金和技术优势率先完成改造,形成成本壁垒,而中小厂受制于资金压力,仍依赖高价燃料,利润分化加剧。长期来看,清洁煤制气改造是行业降本的重要路径,但难以完全扭转成本端压力。一方面,当下4月沙河纯碱采购价1352元/吨,占生产成本30%的原料端仍处高位;另一方面,碳排放政策试点逐步推进,煤制气的环保成本可能阶段性上升。因此,成本下降空间需结合燃料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及政策红利综合评估,短期内煤制气企业可维持盈利,而全行业成本中枢的显著下移仍需等待纯碱价格回落及规模化改造的普及。
库存或再度转向累积当前玻璃产业处于“供应收缩短期托底、需求疲弱长期压制、成本分化加剧竞争”的局面。短期看,“金三银四”的阶段性供需错配带来价格反弹窗口,但需求端的地产拖累、深加工低订单天数预示反弹高度有限;中期需关注库存累积速度,若5月库存重回历史高位或引起现货价格再度下行,进而导致低价补库引发新一轮去库压力;长期破局关键在于成本端与需求端的双重突围——加速清洁煤制气改造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拓展光伏玻璃等新兴需求领域,减少对地产的依赖。对于期市而言,短期可博弈供应收缩带来的估值修复,中期需警惕库存累积引发的回调风险,长期关注产业结构调整中机会。预计五月期货价格或继续低位弱势运行。